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《隆中对》,是尚未出山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为刘备精心谋划的夺取天下、复兴汉室的宏伟战略蓝图。当时隐居南阳的诸葛亮,在草庐之中向刘备详细阐述了这一战略构想。他提出的战略规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:首先,要夺取荆州和益州这两处战略要地,将其打造成稳固的根据地;其次,待时机成熟后,兵分两路北伐中原,最终实现光复汉室的宏愿。这一战略构想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深刻理解。
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传颂与艺术加工,诸葛亮早已被塑造成忠义典范、智慧化身的完美形象。确实,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之一,诸葛亮在世时就被封为武乡侯,去世后更被追谥为忠武侯。他对蜀汉政权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,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对此有着详实的记载。无论是内政治理还是军事建设,诸葛亮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。
然而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诸葛亮也并非完美无缺。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,蜀汉的衰败实际上始于《隆中对》的战略失误。他认为:蜀汉之亡始于隆中之误,千里之远而分兵两路。最终关羽、刘备、诸葛亮三分兵力,岂能不败?这一评价揭示了《隆中对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战略缺陷。
展开全文
在诸葛亮辉煌的一生中,最令人扼腕的失误莫过于失街亭斩马谡这一重大事件。其实,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曾明确告诫诸葛亮,认为马谡言过其实,难当大任。可惜诸葛亮未能听取这一建议,最终导致街亭失守,北伐功败垂成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对诸葛亮有过中肯的评价:然亮才,于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。这段话明确指出,诸葛亮最擅长的是治国理政,而非军事指挥。
有趣的是,经过《三国演义》的艺术渲染,后世更多关注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军事才能。但笔者认为,对诸葛亮最客观的评价应当来自他最大的对手。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劲敌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精彩对决令人津津乐道。然而真实历史上,诸葛亮六次北伐中与司马懿正面交锋仅有两次。值得注意的是,司马懿在演义中被严重丑化,实际上他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赢家,其谋略甚至更胜诸葛亮一筹。司马懿最精妙的策略就是避而不战,以逸待劳,最终让诸葛亮无功而返。这一战略充分展现了司马懿过人的军事眼光和政治智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